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高歌猛进,国产CT占比超八成
发布时间:2023/1/19
上个月刚完成上市的联影医疗,创下了今年以来科创板最大规模IPO记录——募资110亿元,盘中市值一度冲破1500亿,约为两年前公司估值的三倍;接近80倍的市盈率,远超当前行业平均值的35倍。
这场盛宴并非孤例。疫情以来,东软医疗三次递交IPO申请;今年6月,另两家本土品牌明峰、安科也分别向科创板和创业板递交了申请。可以说,在“国产浪潮”中,作为医疗器械第一大细分市场的医学影像设备赛道,名至实归地火出了“国潮”热度。
如今,中国的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已然打破进口垄断的格局,在不断壮大的本土企业和加速国产的跨国企业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国产医械已经崛起。这一切都在过去十年间悄然发生,一项来自知名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的统计数据描摹了这十年国产化发展的结果——以CT设备为例,自2020年起,连续三年整体国产比例按台数计算均超过80%。
从狭义来理解,国产即国货,指的是由中国企业研发生产的设备。而从广义上来看,国产设备包含两个部分,除了本土企业的产品以外,还包括外资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
后者对国产的定义似乎正在成为共识——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不论其供应商是内资还是外资企业,均应依法保障其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权利”。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企业的崛起,还是跨国企业的本土化,当中的界限早已不再泾渭分明。在产业链被精密解构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家规模以上企业都应该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唯一决定其属性的是,它为谁而服务。
国产化的十年:“进口垄断”格局被打破,“国产医械”成主力。
过去的十年,既是本土企业突飞猛进的十年,也是跨国企业布局本土化的十年。
数据显示,十年前,在中国本土的1.5万家医疗器械公司中,超90%的企业年收入规模低于2000万元,真正中国国产的中高端设备比例不足20%。
2011年3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中表示,“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实施,但多数医疗检查设备仍是进口,从而导致过度医疗等问题,成为目前‘看病贵’的主因”。
此后,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成为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导向。“十二五专项”“特批通道”“国产设备遴选入院”等政策接连出台,行业呼唤有胆量、能接受挑战的勇士,也寓意着开启了国产化政策红利的十年。
至2021年,重磅政策再次出台。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政府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比例要求。其中,对137种医疗器械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
近年来,随着高端医械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和国内供应链能力的提升、中国创新和中国生产的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市场上所谓“医疗设备几乎为进口垄断”的格局早已被打破,国产份额极大提升。国产医学影像设备行业正逐步实现国内与国外比肩并跑的目标。
纵观目前的市场格局,低端和中端设备市场中,本土品牌与跨国品牌平分秋色,而在高端市场领域,仍是跨国品牌占优。益普索给出的乐观估计是——未来两三年内,高端CT机的本地生产比例也将提升至50%。
另一方面,以GPS为首的跨国企业也早早嗅到了政策机遇,先后在中国展开布局。以GE医疗为例,早在1991年,GE医疗就在北京设立合资公司和生产基地,并将部分产品的产能落户到中国。截至目前,GE医疗中国拥有近7000名员工,包括一支约1200名的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作为先行者,GE医疗率先于2019年提出了“全面国产”战略。至今年,GPS中的另两家飞利浦和西门子也将高端设备的生产放到了中国。